德州,因黄河而名,因运河而兴。“两河”也孕育出广袤的德州大平原,吸引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汇聚,用智慧和汗水播种着希望。农为本邦,本固邦宁。新时代的德州科技农人正信心满满、阔步向前,努力绘就百业兴、生态绿、百姓富、人文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扎根乡野 田野地头书写“大论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自2009年全国首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一批批农学专家、研究生入驻全国各地的科技小院,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上新”。
近年来,德州市科协将科技小院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大力抓好科技小院建设工作。
目前,德州市在建科技小院共22个,涉及粮食种植11个、果蔬产业8个,畜牧业3个。已获批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8个,临邑玉米科技小院被评为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小院”。
青岛农业大学副教授陈延玲介绍说:“我们在乐陵建立了全山东第一个科技小院,到今年已经是十周年。在当地引进技术有50多项,开展了70多处实验,培训了290多次,真正走到了农民中间,把先进的技术带进乡村,打通了农业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拔节生长 科技小院开出“希望之花”
德州作为农业大市,科技给予这片土地无限的可能。德州科技小院的新农人在田野间,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技术更迭,智慧的脚步一直向前,在这片土地呈现出万般姿态。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校科研,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目前,德州科技小院学生已发表论文42篇,申请专利3项,取得软件著作权证书5项,这些成果也见证着他们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中焕发出的创新力。
其中,乐陵小枣科技小院固态发酵黑化红枣关键技术及其健康食品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仁堂表示:“通过科技小院这个平台,我们已经开发出5大系列20多个单品。区别于目前市场上传统小枣加工产品,产品的附加值更高,我们带动了整个附加值,提升到5倍以上。”
小院虽小,潜力巨大。科技小院的师生在农村常驻,了解农民所急所盼、所需所求,一项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真正走进田间地头。
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孙庆杰介绍说:“小院主要开展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和精深加工,已经开发了希森3号和希森6号。其中希森3号在2023年测产达到4179公斤,刷新了鲁西北单产纪录。我们也开发了马铃薯主食能量棒、压缩饼干等特种食品,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马铃薯产业的全产业链开发,继续选育新品种,促进马铃薯产业的乡村振兴。”
科普资源下沉,让科技服务更接地气。德州科技小院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教授变“农民”,农民变“专家”。目前已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活动330场,惠及农民2.8万余人次。师生们下沉德州农村生产一线,实现建设一个小院,入驻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
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对记者说:“在小麦玉米方面,我们采用了测土配方施肥、高性能播种,还有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另外,我们采用了水肥一体化,大幅提高粮食的产量 。每亩地多种1000多棵玉米,产量增加300到400斤,实现了前期不倒伏,后期不脱水。”
方寸之地 孕育广袤乡村美好未来
农业强,科技、人才是灵魂。“科技小院”推动科技与人才下沉到乡村振兴一线,为田间地头插上“科技翅膀”,越来越多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图景。
德州市将持续把支持科技小院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围绕德州农业主导产业,培养一批前景大、具备特色产业的科技小院。拓展基层农技协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完善科技小院建设的制度机制,为科技小院师生提供良好施展才干、建功立业的研究和生活环境。
小院背靠充满希望的田野,这里有一场场生动的科技培训班,有渴求科技知识滋养的奋斗者,有广阔天地,有施展拳脚的舞台……科技小院与德州这片土地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科技人才与农户在这里实现双赢,他们正以“双向奔赴”的方式,合力书写强农兴农惠农新篇章!